〈送養〉我在社區的臉書社團,張貼了「免費領養蠶寶寶」的公告。
在美國,養蠶是相當罕見的。然而,我的貼文卻喚起了華人父母兒時養蠶的回憶。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機會見證蠶寶寶化蛹成蝶的奇妙生命,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居家隔離,孩子們無聊的時候,養蠶成了一種很好的排遣時間的方式。因此,我的貼文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和回應,紛紛留言表示願意領養蠶寶寶。
送蠶也成了一項繁瑣工作,我校長兼撞鐘需要做許多事情...比方與領養家庭約時間、摺好上百個紙盒、摘取冷藏新鮮的桑葉、並且還要提供後續飼養諮詢、 桑葉補給,及蠶寶寶寄宿服務,就差沒在住家大門釘上一枚匾額:「蠶寶寶領養之家」。

2020年那年春天,我家從鄰居友人那裏取得了約十四隻蠶寶寶。兒女依據牠們的外型特徵,取了不同有趣的名字,比方眉毛深濃的就叫蠟筆小新。
『取了名字就有感情了。』我向他們說道。
全家經過兩個月的觀察、餵養、照顧,最後親眼見證了牠們羽化成蛾的美妙生命。
相親相愛飛蛾夫妻交配後產下了好多的小小、圓圓、黃色的卵群後相繼死亡。

學業、友情、戀愛、學校活動、彈吉他、唱歌、健身、保養、電動…他把十四歲青少年的生活編織的很精彩。
他交友甚廣,經常下課後帶不一樣的朋友回家,要不然假日就相約出去玩。
晚餐他總是快快吃完進房繼續跟朋友聊天、寫功課。
他對髮型跟穿著非常有自己的想法,成了日韓系潮男。
我和他的交集越來越少,很多時候都是悄悄開啟他的房門跟他道早安及晚安。
儘可能我會走路陪他去上學,路上聊聊心事。週五晚上陪他寫中文作業。
他不像往昔動不動就可自然大方地給我一個擁抱。
第一日:搭機轉機終於,我們花了近22小時,於凌晨四點抵達了我們第一晚在葡萄牙的落腳處--葡萄牙第二大城波爾圖北方的一座港口漁村—
馬托西紐什(Matosinhos)。
至於那漫長的22小時是這樣來的~~
舊金山—德國慕尼黑機場(11hrs)
慕尼黑待轉機(4hrs)
慕尼黑—里斯本(3hrs)
里斯本—波爾圖 北方Matosinhos漁村(3hrs)

剛從台灣及葡萄牙遠行回來,盼不得天天睡到自然醒,除了接送小孩及煮晚餐外,只想躺在床上看書、窩在沙發看劇。昔日建立的生活習慣及秩序,還在龜速摸索回歸中。
-
好幾天看著窗外總是烏雲低垂,時不時落下綿綿細雨,面對即將到來的2022耶誕長假,完全沒有起身安排做什麼的閒情雅致。
-
正當我看到街頭巷尾家家戶戶前院陸續掛上五彩紛呈、繽紛奪目的耶誕燈飾時,大腦不知啟動了何種機制,「耶誕節不做些什麼事好像對不起自己」這念頭萬般折磨人。
-
嘴裡老是說著想好好放鬆休息,身體卻被莫名奇妙地被指令操控著。
-
就在那意識搞不清到底想要消極擺爛還是積極貫徹的搖擺不定下,雙腳默默地走進了播放著叮叮噹聖誕音樂的商場;隨著歡樂佳節氣氛,雙手將這也可愛、那也漂亮的耶誕飾品放入購物車。歸家後,渾然不覺地把家裡佈置到隨時可以辦耶誕Party的程度。

2004年,初見紐約。那年KJ來出差開會,我與他一同前來。我們當時仍是阮囊羞澀的小資上班族,只能住在市中心一間空氣混濁著霉味的老舊小旅館。平日KJ一大早便離開旅館去上班,而我隨心所欲地搭著地鐵閒遊在紐約各大景點消磨冗長的白日。
沒有手機GPS定位的年代,單身女子我只能將地圖路線硬記在腦子裡,按圖索驥去了大都會博物館、中央公園、 第五大道百貨公司…。日正當中,肚子餓了,跟著當地的上班族排隊買三明治或披薩,然後找處僻靜的一角,坐在長凳上完食。當形單影只地在中央公園散步時,還會有陌生男子羞澀前來詢問可否一起共遊。